作者已不可考,如有人知道請告知
---------
(十五)AP1的活性測定
第二個模塊的實驗,DNA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之後我們又跑了一個更精細的Gel filtration,用的是Amersham 賣的Superose 6 預裝柱子。純化步驟就只有這麼多了。剩下的就是一些活性測定。無論是sephacryl 分出來的組分還是DNA affinity column 分出來的組分,我們都測試了AP1 的活性。方法呢就只有兩種,一種是凝膠遷移率變動分析(EMSA),另一種是DNA 水解酶I 足跡分析 (DNase I footprinting assay),都可以用來分析蛋白與特定DNA的結合能力。我過去沒做過這兩種實驗,所以感覺很新奇,做的也格外賣力,結果也還不錯。
Gel Mobility-shift assay 原理很簡單,把蛋白質樣品和P32 標記的寡聚核苷酸探針一起孵育十幾分鐘, 然後拿去跑一個低濃度acrylamide 膠。如果探針結合上蛋白了,速度會變慢很多,就會停滯在膠的上段;如果沒有結合上,探針就會自由的跑到膠的下段去。然後把膠拿去做放射自顯影就行了。跑膠的裝置塊頭挺大的,是用來跑DNA 測序膠的裝置。把兩大塊玻璃板和兩片spacer 夾起來之後,instructor 先做一個gel plug,就是配少量gel 溶液,然後加過量的TEMED,然後迅速加到玻璃板中間,這些膠還沒漏完就會凝固,所以會封住底端。
這是一個小竅門,據instructor 講,這個方法雖然很粗糙,但是比其他任何封底的辦法都管
用。還有一個小竅門。是這樣的,由於膠的濃度低,比較脆弱,另外尺寸比較大。跑完如果把一塊玻璃板從膠上拿開的話,膠的某些部分會分別粘在兩個玻璃板上,這樣取膠的時候就很容易把整個膠弄破。我們做膠的時候,指導老師要我們把一塊玻璃板的貼著膠的一面硅化(用sigmacote, 成分是氯化有機硅氧烷) 一下,使得這一面比較疏水,就不會與膠粘在一起了。這樣打開膠夾層的時候,膠只會緊緊貼在一面玻璃上面,把膠和這整塊玻璃拿去放射自顯影就行了。生物實驗要想令人心服口服,沒有對照是不行的。EMSA 也不例外。陽性對照很簡單,是看看系統能不能work。關鍵是陰性對照,來看蛋白質與探針的結合是否特異。
EMSA 的陰性對照有兩種,一種呢,是用來看和探針的結合的蛋白是不是特異的某一種蛋白。做法很簡單,就是蛋白質和探針孵育的同時加入抗那種蛋白的抗體,抗體識別蛋白質之後會形成更大的protein complex,在膠看起來就是探針的遷移率進一步降低了。這叫\"supershift\"。另一種對照呢,是看蛋白質與探針的結合是不是與探針序列有關,因為如果是非特異性的結合,純化就沒有意義了。這種對照也很簡單,在蛋白質與探針孵育的同時,加入沒有同位素標記的探針來競爭。如果加入完全同序列的競爭DNA 可以削弱protein-DNA interaction, 一兩個nucleotide 不一樣就無法削弱的話, 說明看到的探針與蛋白質的結合是跟探針序列緊密相關的。我們在實驗中用了第二種control, 效果挺驚人,僅僅是兩個nucleotide 和探針不一樣,競爭DNA 探針就沒法work 了。
Gel Mobility-shift assay 雖然能夠證明一段Oligos 是否能和蛋白質結合,卻還是不能告訴我們該蛋白質到底與哪一小段的序列直接接觸。DNAase I footprinting assay 正是用來解決這個問題的。DNase I 可以隨機的分解DNA,正常情況下,一段DNA 探針各處被酶切的可能性大致相當,如果跑膠再做放射自顯影的話,看到的會是DNA ladder 一樣的東西。但是,如果有蛋白與特定區域相結合,DNase I 無法酶切那一部分,我們看到的ladder 就會空缺一部分。這樣我們可以知道那一部分沒有被切到。這個實驗步驟其實不復雜,但是有些tricky,實驗的關鍵是DNase I 的用量和酶切時間。首先是做同位素標記探針的stock solution。stock solution 裡面除了探針以外,還加了非特異DNA,類似於poly(dI-dC) poly(dA-dT)之類的東西。
有一種成分引起了我的注意,聚乙烯醇(poly-vinyl alcohol)。
這東東比較粘稠,為什麼要加它呢?大家想想看,用來做DNAase I footprinting assay 的樣品都是通過跑柱子的fractions,轉錄因子必定是被稀釋得很厲害的。足跡實驗最關鍵的就是要保證樣品蛋白和探針有充分的結合。聚乙烯醇性質就像一個\"分子海綿\",占溶液體積不說,還跟蛋白質搶奪水分子,所以加入這個東東之後呢,蛋白質和探針的有效濃度都增大了,這樣有利於蛋白質和探針的相互結合。聚乙烯醇的作用原理跟PEG 很相似,第三個模塊的實驗裡面會用到PEG 沉澱。探針stock solution 配好之後,就是加我們純化出來的組分,孵育十幾分鐘。之後呢就是做DNAse I 酶切。我們這一組裡,我和丹麥女生負責做酶切,這個酶切可是把我們忙壞了。為什麼呢?酶切一共有三步,間隔時間很短。第一步是加Ca2+和Mg2+孵育一分鐘, 第二步是加DNase I 孵育一分鐘, 第三步是加反應中止液。我們是三個三個一做, 每20 秒加一個樣品, 這樣三分鐘三個樣品都完成了。丹麥女孩計時,然後我加樣品。可能是太緊張了把,我們連犯了兩次錯誤,漏加了Ca/Mg,只得重做幾個樣品。最後看結果的時候,我還特緊張,因為這是很重要的一份試驗數據,最後結果很不錯,還受了老師表揚,呵呵。
好了,第二模塊的實驗,到這裡就差不多了。這個培訓課兩星期的課程也進行了一半。
全體成員放假一天休息,而放假前一天晚上也沒有報告。我學校離CSH 很近,索性晚上就溜回去了,順便還把YL 硬拉出來聽我彙報學習心得,呵呵。
(十六)浮起來的細胞膜
休息了一整天,晚上全體學員和老師去一家sushi 店飽餐了一頓生魚片。第二天早上,第三個模塊的實驗開始了。老師是Sue-Hwa Lin, 這一個模塊是從大鼠肝髒裡面提取胰島素受體並且做一些鑒定。四個模塊的實驗之中,我最喜歡這個模塊。主要是因為這是唯一一個設計膜蛋白純化的實驗,而膜蛋白純化是所有蛋白質純化中最麻煩的一類。受體蛋白純化尤其麻煩,往往可能找不到又快又准確的測活辦法。胰島素受體即使溶解在去垢劑裡面也能與胰島素接合,所以用簡單的binding assay 就可以測活了。相比之下有些受體就不那麼好伺侯了,比如我研究的Notch 受體,配體也是膜蛋白,Notch 和配體必須都簇集在細胞表面或者固體表面才能有接合,溶液中的游離狀態下根本沒法相互作用。Sue-Hwa Lin 是一個好老師,喜歡在做實驗之前詳細給我們講解背景知識,這一點上她比其他三位老師都做得好。另外她的助手是一位台灣的中年婦女,在Sue-Hwa 實驗室做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。這位助手特別nice,給我幫助很大。
好了,現在聊一聊純化的實驗步驟。首先是把大鼠肝髒的質膜部分分離出來,然後呢用去垢劑溶解一下,用凝集素層析來粗分一下組分,然後做受體測活與鑒定。大家可能注意到,最後純化出來的受體只是粗產品。事實上,手冊上這個實驗裡面還得做一步insulin affinity chromatography 來精製一下的。但是最近好多年,很多學員更希望做一些重組蛋白純化的實驗,所以就把原來的實驗給切短了。我覺得這種做法很不明智,因為重組蛋白純化的實驗實在不需要花幾千刀來冷泉港學的。
細胞膜結構的分離是一門大學問,著名的Methods in Enzymology 有專門的一輯整本都是講這個的。細胞膜結構主要有核膜,質膜,線粒體,內質網,高爾基體,溶酶體等等。其中核膜是最容易的,因為細胞核很重,稍微離心一下,就沉澱下來了。其它的膜結構中呢,線粒體是最重的,質膜由於有膽固醇成分,所以是最輕的。這兩種膜結構也是很好分開的。剩下的膜結構比重比較相似,所以不好分。
膜結構分離的方法呢,有很多種,但是變來變去,無非都是兩種基本方法的組合: 差速離心+蔗糖梯度離心。差速離心(differential centrifugation)是粗分膜結構的一種常用方法。
其實很簡單,就是用不同的速度離心三次。首先用等滲緩衝夜來做組織的勻漿,然後就開始離心。第一次是低速離心,只用600g,這麼小的離心力下,只有未破的細胞和細胞核才會沉澱下來。細胞主要的膜結構以及細胞質都還在上清裡面。拿上清再做第二次離心,這回離心力大了一個數量級,到了8000g。由於線粒體比其它膜結構要重一些,所以線粒體沉澱下來,而其它膜結構還在上清裡面。去上清進行第三次離心,這回離心力比前一次又要大一個數量級到了十萬g。所有的膜結構都會在此時沉澱下來,所以也包括質膜。需要強調的是,差速離心的分離是非常粗糙的,並不是十分乾淨。下一步的蔗糖梯度離心就要精細得多。但不管是什麼分離方法,本質上都不完美,千萬不要指望從某篇文章找到一個方法就能套用。
最好的辦法是利用細胞膜結構特徵性的一些標記物(比如plasma membrane, 測5\'nucleotidase 的活性)來分析分離方法的好壞,並加以改進。
我們分離質膜用的方法稍微特殊一點,省掉了差速離心這一步。這種方法對於分離大鼠肝臟質膜比較管用,對別的組織就不一定好用了。我們一組四個人,每人都分了一個新鮮冰凍的大鼠肝臟(解凍後很難聞),然後就是拿刀片剁啊剁。弄碎了之後就加一種低滲緩衝液,再把碎的肝臟和緩衝液倒到Dounce 勻漿器裡面做勻漿。勻漿用的緩衝液裡面加有Ca2+,比較重要。鈣離子能夠促進質膜碎片的聚集,這樣在1500g 這樣小的離心力下,質膜也能被沉澱下來。我們把勻漿用兩層cheese cloth 過濾,去掉了很多結締組織。然後就是用1500g 離心了。拿出離心管一看,果然有一個很鬆的pellet,包括了質膜,細胞核之類的東西。然後再把pellet 轉移到Dounce 勻漿器再弄均勻了。下面就開始準備蔗糖梯度離心(sucrose gradient)。蔗糖梯度離心是十分古老的一種方法,但直到現在還有很廣泛的應用。我們首先往pellet 勻漿裡面加69%的蔗糖溶液,一直到終濃度變為44%為止。蔗糖的濃度十分的重要,如果不準的話,根本就沒法分開。我們有一個折射儀,可以很快的測出溶液的折射率以及對應的蔗糖濃度。這個折射儀看起來很粗糙,但是卻十分好用。下一步呢,就是把加了蔗糖的勻漿轉移到超速離心管裡,然後在上層鋪一層42.3%的蔗糖溶液,接著就是超速離心兩小時(九萬g)。前面提到過,質膜相比其他膜結構而言是比較輕的,所以呢,在離心的過程中就會浮到上層來。我們吃罷午飯,就回來看離心管,果然看到一層棕色的東西浮在最上面。這層質膜看起來有點像果凍,可以用小勺舀出來。到這裡質膜的分離就算完成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